中器寄語
每周行業“碳”秘精選環保熱點資訊,涵蓋新聞速覽、政策解讀、市場洞察、技術前沿及中器動態五大板塊,助您迅速精準把握行業趨勢與機遇。分享中器在環保領域的最新動態或成果亮點,彰顯智造活力,擔當新質使命。
一 新聞速覽
精選本周環保行業熱點新聞,一分鐘快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01|《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國行動》等報告發布
11月21日,生態環境部訊,COP29中國角“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綠色對外開放案例實踐主題邊會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國行動》和《“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研究報告。《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國行動》報告聚焦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協同對接可持續發展目標3個主要合作領域的12項合作內容,總結回顧了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智力支持的最新進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0月,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了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累計實施300多期氣候變化相關領域或主題的能力建設項目,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余人次培訓員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是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多邊合作成果文件之一,該報告系統梳理了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進展和成效,識別全球環境氣候治理新格局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挑戰、機遇與重點合作領域。
02|國家能源局發布重要數據!
11月2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4年10月全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交易數據。10月,國家能源局核發綠證12.32億個:其中,風電5.30億個;太陽能發電1.97億個;常規水電3.92億個;生物質發電1.09億個;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378萬個。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國累計核發綠證35.51億個:其中,風電13.23億個;太陽能發電6.81億個;常規水電12.77億個;生物質發電2.64億個;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567萬個。2024年10月,全國交易綠證2542萬個(其中隨綠電交易綠證980萬個);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國累計交易綠證3.84億個(其中隨綠電交易綠證1.95億個)。
03|COP29期間發布中國可持續發展藍皮書
11月19日,新華社訊,《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4)》于COP29中國角“邁向碳中和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新實踐”主題邊會上發布。報告指出,自開展評估以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已連續7年穩步提高,累計增幅達46.8%。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護五個單項指數均保持上升態勢。中國正逐步形成可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經綜合評估,珠海、青島、杭州、廣州、北京、上海、南京、無錫、長沙和合肥等城市表現出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報告指出,未來,中國將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致力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持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04|10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發布
11月1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4年10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10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9%;PM10平均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O3平均濃度為124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SO2平均濃度為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NO2平均濃度為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0%;CO平均濃度為0.8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10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2.3%,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3%,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由沙塵天氣導致的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0.6%,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05%。
二 政策解讀
針對本周環保相關政策文件,深入解讀和分析,快速掌握政策影響與機遇。
《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研究報告 正式發布
11月2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在COP29中國角共同舉辦“循環經濟助力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外實踐”主題邊會,并于會上正式發布《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研究報告。該報告旨在探索循環經濟在應對氣候危機中的關鍵作用和發展路徑,協同推進中國循環經濟轉型與氣候目標實現。
報告指出,循環經濟作為全新的發展模式,改變了傳統的“開采―生產―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旨在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脫鉤,以更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為了適應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報告在傳統3R原則基礎上將循環經濟的概念升級至10R,并深入闡釋了以10R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實施路徑,提出循環經濟助力中國實現氣候目標的“三重奏”解決方案。
10R內涵:10R策略覆蓋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在生產階段,加強智能化的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重新思考產品設計、價值鏈構成和商業模式。在使用階段,通過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的循環使用來延長產品及部件的使用壽命,避免其過早地進入末端處置環節。在廢棄階段,若上述循環策略仍未能實現零廢棄目標,可依賴回收和再生處理廢棄物,屬于最后的解決方案。
循環經濟的10R概念升級示意圖
生產階段:拒絕(Refuse)、重新設計(Redesign)、減量(Reduce)。 使用階段:重復使用(Reuse)、改造(Repurpose)、維修(Repair)、翻新(Refurbish)、再制造(Remanufacture)。廢棄階段:回收(Recycle)、再生(Regenerate)。
中器不忘初心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研發升級,多層次多維度高效管控可回收物全生命周期,以新技術新模式踐行資源再利用可持續發展,助推資源循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提升。
三 市場洞察
環保行業的市場趨勢分析,提出針對性市場洞察建議。
上海市建設用地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效果評估等報告評審專家庫管理細則
日前,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規劃資源局制定了《上海市建設用地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效果評估等報告評審專家庫管理細則》,旨為規范建設用地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效果評估等報告的專家評審工作,充分發揮專家在評審活動中的技術支持作用,保證評審活動的公平、客觀、公正。細則適用于本市開展建設用地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效果評估等報告評審的評審專家庫建設和管理,以及入庫專家的管理。專家庫按照“統一條件、集中管理、市區共享”的原則建設;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組成。
遴選程序:市生態環境局按照統一的資格條件,通過單位推薦或定向邀請的方式,經審查、公示等環節,遴選環境保護、地質和水文地質、環境監測、工程管理等相關方面的專業人員,納入專家庫。
細則旨在為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中器深耕不輟攻堅克難,創新協同一站式解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痛點難點,共建共治城市污染風險防控行動,共添共享城市綠意新氣象。
四 技術前沿
介紹最新技術成果和創新應用,展示低碳環保創新活力。
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已覆蓋上海全市
日前,一套智能化、精準化的道路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已覆蓋上海全市,系統每個月會生成一張揚塵道路監測“成績單”,讓揚塵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上榜公示。現場監測數據顯示,PM10最大濃度一度達到每立方米334微克,平均濃度也有246微克,為全市均值的3.6倍。
據介紹,目前全市設置有11個固定式交通環境空氣監測站,而從過程中發現,不少郊區偏遠區域并沒有設置固定監測點;為了彌補這個“短板”,生態環境部門在110輛出租車和20輛公交車上也搭載了揚塵在線監測設備,這些車輛在日常運營時,就能流動開展連續自動監測沿途空氣質量,一個月下來可以覆蓋全市16個區超過7000條道路,獲得包括PM2.5、PM10、氮氧化物等多個數據,實時顯示在上海環境監測中心的后臺。
上海今年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PM2.5、PM10等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在近5年總體呈下降趨勢或保持在較低水平。
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長期以來,中器積極搭建綠色環保節能城市交通綠色連廊,夯基壘臺攜手并進助推“無廢城市”建設。
五 中器動態
中器身躬力行,分享最新動態。
01 中器·綠鑰匙|解鎖“低碳密碼”
我國每年新增固體廢物超100億噸,加上歷史堆存量數百億噸,固廢產生量大、堆存量高等問題愈發突出,成為亟待解決的“城市病”。
中器致力為人民城市建設注入綠色新質生產力,以民生“初心”創新除“廢”,用“專業化、系統化、綜合化、智能化”持續解鎖固廢處置“低碳密碼”,以特有形式躬身踐行向綠向新蝶變活力,開啟一把又一把“無廢至優解”綠鑰匙。
02《中器微報》見微知著
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通過,標志著能源法制化建設進入新階段。“中器微報”以獨特視角解讀能源領域“首部憲法”,中器定將以能源法為指引,持續助力能源行業綠色轉型,共創能源發展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