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器寄語
每周行業“碳”秘精選環保熱點資訊,涵蓋新聞速覽、政策解讀、市場洞察、技術前沿及中器動態五大板塊,助您迅速精準把握行業趨勢與機遇。分享中器在環保領域的最新動態或成果亮點,彰顯智造活力,擔當新質使命。
一 新聞速覽
精選本周環保行業熱點新聞,一分鐘快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01|多部門聯合發布《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
9月18日,國家疾控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12個有關部門印發《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旨在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水平,促進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門氣候變化與健康工作協作機制,構建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和標準框架。加強氣候敏感疾病監測系統建設,構建氣候變化與健康評估指標。完成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脆弱性和適應能力首輪評估,形成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科研重大需求清單。到2030年,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健康影響監測預警能力持續增強。健康風險、脆弱性和適應能力評估體系較為成熟。重點地區和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能力、健康與公共衛生系統氣候韌性顯著增強。全社會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的友好環境基本建成。
02|生態環境部發布《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體系表(2024年版)》
9月1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一圖讀懂《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體系表(2024年版)》,旨為落實《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加快完善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體系,推動新污染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體系表》作為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化工作的頂層設計,具有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指導未來3年新污染物相關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等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預研究工作。《體系表》充分對標新污染物監管需求,結合生態環境監測實踐和科研創新成果,列舉了170項標準項目,包括已發布實施、目前在研和未來擬制訂的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在標準制修訂及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部將根據形勢發展、管理需求和各方反饋的意見,不斷修訂《體系表》,對過時、老舊的標準予以刪除,將管理急需的標準納入體系。鼓勵包括監測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內的各方力量參與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制修訂。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在《體系表》指導下組織開展標準預研究工作。
03|8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公布
9月20日,生態環境部向媒體發布了2024年8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8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1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O3平均濃度為1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SO2平均濃度為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平均濃度為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CO平均濃度為0.7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8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0.1%,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2%,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由沙塵天氣導致的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0.9%,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2%。
二 政策解讀
針對本周環保相關政策文件,深入解讀和分析,快速掌握政策影響與機遇。
關于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通知
9月2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一圖讀懂《關于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通知》,該《通知》旨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有關決策部署,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強化環境影響評價源頭預防作用。《通知》編制思路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個一批、四項任務、五大保障”。《通知》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一是闡明深化環評改革的總體思路;二是指導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推動優化省級及以下建設項目環評分級審批;三是開展優化建設項目環評分類管理試點的工作安排;四是開展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的工作安排;五是就加強組織保障提出具體工作要求。《通知》以附件形式具體明確了《建議由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和各項試點方案、保障機制及試點總結模板,詳見“一圖讀懂”閱讀原文相關鏈接。
環評改革預示著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一步優化,環評文件質量持續提高,源頭預防體系整體效力顯著提升。多年來,中器作為環境綜合治理“多面手”,在危廢固廢處理、環保管家服務等前沿業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首批建立專業工業固廢和危險廢棄物處理平臺,具備規范資質和前瞻技術;在新改革思路指導下,中器將賡續結合科研創新成果,積極應對環境治理新挑戰。
三 市場洞察
環保行業的市場趨勢分析,提出針對性市場洞察建議。
國家發改委“雙碳”下一步重點部署!
9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9月份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委新聞發言人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圍繞實現雙碳目標密集出臺政策措施相關情況,及下一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措施。
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主要開展了3方面工作:
一.統籌部署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7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首次對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實施路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我們支持有關地方先行先試,今年以來會同有關方面印發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中新天津生態城、雄安新區、內蒙古等地綠色發展有關文件。
二.加快夯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基礎。報請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相關政策框架。出臺完善標準計量體系工作方案,發布55項產品能效等重點領域標準。推進首批35個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
三.加力實施新一輪節能降碳行動。報請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實施鋼鐵、煉油、合成氨、水泥、電解鋁、數據中心等6個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推進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效診斷,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作由“施工圖”轉變為“實景圖”。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持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重點從4個方面推動工作:一是制定《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重點任務清單,壓實部門責任,進一步細化政策舉措,以更大力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二是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制定出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推動省市兩級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辦法;三是加快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應用,修訂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啟動第二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申報遴選工作;四是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碳達峰試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支持地方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創新。
中器作為擁有扎實科技創新實力的環保科技型企業集團,深耕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環保設備研發生產、城市廢棄物資源利用、環境綜合治理、綠色智慧運輸等綠色生態各大領域,積極將綠色創新模式的成功經驗復制推廣至綠色新賽道,以企業之力助燃美麗中國建設引擎涌動不息,攜手共進譜寫雙碳新篇章。
四 技術前沿
介紹最新技術成果和創新應用,展示低碳環保創新活力。
可持續航空燃料航班上線
9月20日,中國東方航空官方消息,即日起推出“瞰?東方”可持續航空燃料試點航班。
什么是可持續航空燃料(SAF)?
可持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簡稱SAF)是一種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航空替代燃料。它的生產原料多種多樣,可以是廢棄的動植物油脂、餐飲廢油、能源作物等生物資源,也可以是城市生活垃圾、農林廢棄物、工業廢氣等非生物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助力飛機翱翔天際的航空燃料。
為什么SAF可以減少航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因為SAF是用可再生資源制作的,因此在從采集原料、生產儲存到最終使用的過程中,都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植物在生長時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和燃料在內燃機里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是相等的,這部分二氧化碳又回到了大氣中,這使得以植物為原料的SAF在整個生命周期里幾乎是碳中性的。因此,跟傳統的航空燃料比起來,SAF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最多可以減少85%的碳排放。
同時,該航司邀請乘客共同踐行綠色飛行,已開通支持查詢航線對應的碳排放值,乘客可通過線上辦理=綠色飛行服務助力個人碳排放抵消。
可持續航空燃料試點航班上線是清潔能源廣泛應用的新里程碑,關乎全球環保大計。自2005年起,中器躬身于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質燃料這條新質生產力賽道,不僅守護民生安全從源頭杜絕地溝油重返餐桌,首創餐廢油脂“收-運-處-用”一體化閉環運營“上海模式”,更以科技引領拓展行業發展蓬勃生機,持續研發革新二代、三代生物質燃料應用于“陸、海、空”領域,實現變廢為寶循環經濟價值躍遷,產品效能穩定、質量全球領先、降碳效益顯著,持續賦能“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五 中器動態
中器身躬力行,分享最新動態。
隨著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推進,信息紛繁的時代,普法宣傳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行動指南。中器集團特別邀請戰略合作單位靜安區城管執法局案件審理科科長賀斌,為企業員工與轄區青少年實踐團開展別開生面的綠色環保【“綠”法小講堂】,將懂法執法交融開啟“普法新程式”。賀斌在講座交流中表示:“城管執法力量下沉力度加大,據統計,全市執法事項已近700項;始終秉承16字勞模精神走進企業、走進校園、走進居民、走進商圈開展沉浸式普法。中器集團的多領域綠色技術與成果在全市范圍內都是值得借鑒推廣的;將智能先進技術手段與智慧綠色環保理念的有效結合,可以助力城管執法各環節舉措落地形成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