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旨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落實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何為碳足跡?
指人類活動(包括生產、運輸、消費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當量來表示。簡單來說,就是衡量一個人、產品或活動對氣候變化貢獻的一個指標。“垃圾碳足跡”主要部分指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廢棄物”,經“垃圾處理”收集、運輸、不當處置過程中的化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
“碳足跡”識別
“分類回收”減少碳排放
「“碳足跡”揭示了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
丟棄塑料袋、食品殘渣或電子產品...時
正悄悄增加碳足跡,加劇全球變暖
·濕垃圾:食物殘渣、果皮菜葉背后藏著一條長長的“碳”路。在自然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溫室氣體;食物浪費在分解時還會產生甲烷,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全球食物浪費每年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3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排放量。其中,食物在耕種后階段產生的碳排放尤其顯著,加工造成的碳排放最多(30.7%)、其次是運輸(20.7%),而其他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食品物流總排放量的0.1%—13.5%。
·可回收物-塑料:原油經過層層“歷練”加工,脫胎換骨變成各式各樣塑料用品,再到被丟棄成為垃圾,具有令人驚訝的碳強度生命周期。早在2015年測算達到排放量約18億噸二氧化碳,全球1950年至2023年之間累計產生了大約110億噸塑料,年均增長率達到7.9%。
·可回收物-舊衣物:衣柜里的那件不再穿的T恤,藏著多少“碳”?從原材料提取、生產加工,到運輸銷售,直至廢棄處理,據統計,全球紡織行業每年產生的碳排放量高達12億噸,相當于國際航班和海運總排放量之和。
·白“紙”黑字背后的“碳”密:當樹木被砍伐制成紙漿時,原本儲存于樹干中的碳也隨之釋放,但這并不意味著故事就此結束,生產1噸紙大約會排放1.5噸的二氧化碳。
·電子產品:從原材料的開采、產品設計與制造、包裝、運輸、使用、維修到丟棄再回收,全球每年因廢舊電子產品產生的碳排放量,預計到2030年增長至7500萬噸。據研究,生產一部智能手機平均產生的碳排放量約為55至8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筆記本電腦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約在200至3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臺式電腦大約在300至5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LED顯示器碳排放量約在15至3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年。
“廢棄物”碳語,奏響低碳華章
倘若廢棄物未能得到恰當的回收與處理,其內含有害成分更會加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深遠生態傷害。可觀的是,隨著環保意識逐步加深,對待所謂“垃圾”的態度發生了質的轉變——從隨意拋棄到主動分類,為生態文明帶來希望。
·濕垃圾分類:通過廚余垃圾堆肥、生物質能轉化等方法,可以制成肥料、生物燃料,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產生再利用新價值。
·廢棄紡織物回收:每公斤廢舊紡織物回收利用可降低約3.6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同時還可節約6000升水,減少0.3千克化肥和0.2千克農藥的使用。
·Bottle to Bottle:每回收一個塑料瓶,可以節省約0.04千克的原油,減少約0.1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雙面打印+再生紙:使用雙面打印,每年可節省約39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約80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如將20%的紙張替換為100%再生紙,每年可減少約17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于約33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廢棄家電回收:2023年全國廢舊家電回收總量達450萬噸,含有金、銀、銅、錫等大量貴金屬和塑料等。每回收1噸廢舊家電,拆解出的再生資源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約4.7噸。
中器尋蹤“碳足綠跡”
守護藍綠基底
倡導實踐環保型生產模式與消費行為已成為共識,中器集團以前瞻戰略、卓越實力領跑“垃圾分類和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樹立標桿,推進各類資源化利用項目,精心打造一系列再生循環利用樣板工程。自主研發“中E收”“智能垃圾分揀設備”“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等數字化解決方案,有效銜接信息化管理智能傳輸;從源頭削減廢棄物的產生、精準管控可回收物全生命周期,加速行業規范化、標準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協同共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生態文明蔚然成風。
中器匠心鑄造“滬尚回收”中轉場域,具備“玻、衣、塑、紙、金”和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存放等全品類一站式有償交投服務;
特別創立公益回收專區“二手好屋”,以“集、傳、展、播”模塊,聯通社區低碳生活“零距離”;
可回收物中轉場域科普專區24h倡導科學分類、高效回收和資源再利用等減少垃圾碳足跡方式。
綠色回收
在線下單,如約而至
足不出戶,坐享綠色變革——中器首批入駐“綠色賬戶滬尚回收”,依托全市垃圾分類“一網統管”平臺,先行先試更高效便捷的“線上預約+線下服務”回收模式,各類循環資源都可實現專業人員“上門回收”,實現環保資源革新華麗轉身。
向新 向綠 向可持續
此外,中器長期聚焦拓展更多更新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領域:以減“塑”為例,回收廢棄塑料經過分類、清洗、破碎、過濾等一系列精密工藝加工處理,被賦予嶄新生命軌跡;駐守民生食品安全,開創餐廚廢棄油脂轉制生物質燃料延伸至“海·陸·空”應用領域,為綠色能源提供強勁動力。
寫在最后
中器綠色征途疆域無垠,持續奮進在近零排放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創新為翼,責任為帆,共同擘畫和諧美麗中國藍綠基底!